当手机商开始造车时,新造车势力已瞄准AI机器人丨浙氪观察(人工智能造车)

智能汽车的热潮在主流手机厂商中蔓延多年,小米、苹果、华为、OPPO等.都走到了尽头:

千顺作为资本投资蔚来和小鹏,然后小米的语音助手萧艾和奔驰合作,进入汽车的人机交互系统。雷军造车的野心非常明显。华为是手机厂商中第一个宣布进入市场造车的公司。余承东曾说“汽车无非是一部四轮手机”,把造车放在了毫不费力的位置;还有苹果,这几年不断出汽车领域相关的专利,核心技术是攻克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环境交互等技术。

在将手机打造为智能电动汽车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小鹏、吉利等“老牌”造车商都将目光瞄准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物流生产线,产业布局往往是百亿级。

从手机、汽车到机器人,从消费级科技产品到高科技产品.是厂商集体“转向”,追逐风口,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还是生存焦虑下的被动选择?

5330430159961139775.gif照片:unsplash

谁在跨界?

造车有多难?

至少在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前,名车企屈指可数。很多公司可能敢想,但不敢尝试这种高壁垒、重资产的行业。

如今,在汽车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的新趋势下,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意识到自己有机会也有能力涉足造车,进入汽车供应链,传统的汽车产业格局开始被打破。

玩家越来越多,竞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提出来了。

站在汽车生产的中环,企业看到了智能化转型的变化,找到了下一个新方向3354智能机器人。

手机厂商造车,车企造机器人,是起点不同,中点相同的选择。在当前逼近行业“天花板”的阶段,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步入更大的增长洪流,既是消费电子品牌对“造车”的期待,也是车企对高端智能制造的渴望。

比如小米在生态打造和闭环形成的过程中,积累了与数百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下游供应链工厂的整合和议价能力。

这种能力正是汽车行业所需要的。作为大规模的精细化、智能化产品,虽然关键的R&D能力无法绕开,但在R&D、数万个零部件的生产组装需求下,拥有集成议价能力是巨大的优势。依托国内强大的工业体系,如果这种能力能够嫁接转移到汽车领域,将给小米带来强大的优势。

进军机器人也是科技互联网公司进军智能制造的主要路径。

un,无衬线;文本缩进:0px5330430159961139775.gif图:小米全尺寸仿人仿生机器人“铁达”

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承认:“我心目中的汽车是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能力是可以持续流动的。但这种流动一般集中在硬件生产和软件交互强相关的领域,——可以看作是综合制造能力的组合。比如智一科技、领迪科技、无人机制造商和运营商DJI、极飞科技、四足机器人云深处、宇数科技等等。

不久前,Xpeng Motors旗下的小鹏鹏星刚刚宣布完成由IDG领投的1亿美元A轮融资,改写了仿生机器人赛道近两年来最大的单笔融资记录。在此之前,小米还推出了四足机器人“铁蛋”和人形仿生机器人“C”,意图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将消费级机器人推向市场。以巨额的R&D投资,换一个展示科技实力的机会,进入高科技轨道。

010-350000摄影:小鹏

很难说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毕竟波士顿机器人,这个坚持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的前身,经过最近几次易主,被现代汽车收购后才开始商业化。虽然有名,但并不受资本市场欢迎。小米和小鹏确实比玉树和云深处更贴近消费者,但消费者会主动“买账”吗?进入机器人赛道会不会是C端品牌的另一种味道?这些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相反,像芯片半导体这种智能制造的绝对上游行业,往往只专攻一个细分领域,不考虑跨界。能微电子告诉36Kr,研究团队从事氮化镓材料的研究已经超过10年。其他地区,暂时不考虑布局。“无论商业化还是科研,我们还是会专注于自己在氮化镓材料上的优势,未来几年都是如此。”

智能制造“跨界”,为了什么?

说到跨界,总会想到两个问题:是原赛道不好,还是新赛道太吸引人?隐含的问题是如何平衡风险和机遇。智能制造企业频繁跨界,他们想要什么?

出发点不同,原因也不同。

基于技术,跨界是自身科研能力的延伸。比如海康威视的海康威视机器人,就是基于应用场景的视觉识别技术探索而创立的。海康在图像识别领域积累的经验,可以在智能物流的闭环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实验。既双向反哺科研能力,又开辟了新的赛道。资本层面,海康机器人已初见成效,——已进入分拆,并计划在创业板上市。

基于战略,跨界是对自身行业定位的调整。对于高调造车的小米来说,小米从手机界的“拼XX”开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移动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除了手机,小家电、生活用品等上千种SKU丰富了米家的生态链。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去年3月,小米发布会透露,到2020年底,小米现金流高达1080亿元。因此,跨界造车对小米来说,是一个有些“费力”但“讨人喜欢”的增长策略。

010-350000图片:小米CyberDog仿生四足机器人

0列表-3 0列表-4 0列表-5 0列表-6 0列表-7 0列表-8 0列表-9 0;文本对齐:对齐;颜色:rgb(25,25,25);Font-family:’方平SC ‘,Arial,微软雅荷,宋体,simsun,sans-serif;文本缩进:0px另一方面,除了纯投资,吉利收购魅族,百度成立杜畿汽车机器人公司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一方面,收购魅族有助于吉利完善车机系统;另一方面,汽车机器人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地位,显示其汽车工业的未来远见。

但并不是所有的跨界都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比如,一些仍依赖巨额融资的新造车企业继续跳入机器人赛道“烧钱”,这不免让外界怀疑:原有的商业模式是否健康?多点布局是出于对自身业务的关心吗?

跨境风险,企业需谨慎。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试图跨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二次增长点。

几百年前,我们惊叹于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看到了汽车生产车间里忙碌的机械机器人,看到了汽车的成功下线。当时成长起来的林德、博世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企业,早已在不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国际领先制造水平的代名词。

今天的国内智能制造企业可能也在走类似的道路。

除已声明原创作品外,本站作品均由网友自主投稿、编辑整理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选型/询价

在线选型报价小程序正加急开发中~_~,建议先关注我们公众号哟

交流社群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协作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