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机器人独角兽背后的“夜行者”李泽湘教授的故事

“现在企业要想成功融资,都得讲究圈子。”

一位在移动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超过10年的企业家,未曾恐惧过步步紧逼的竞争对手,却被眼前的融资难住了。

“我去年见了不低于500位投资者,我都向他们问了同一个问题——企业拿了你们的钱究竟有什么用。很可惜,没有一位投资者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同样是久经沙场的“市场老兵”,企业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节奏,当真的需要扩张市场时,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企业与资本的关系。

在走访市场的过程,高工移动机器人明显能感受到企业与资本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然而,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了40年的李泽湘教授,竟解开了资本难题,还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孵化出60 多家公司,成活率近 80%,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孵化成功率高达15%。

细说机器人独角兽背后的“夜行者”李泽湘教授的故事

(图片来源:XbotPark微信公众号)

固高科技、大疆无人机、云鲸智能、海柔创新、松灵机器人……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公司背后都有着李泽湘的身影。

联动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为初创型机器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平台;紧抓深圳产业转型机遇,孕育出新一批国产机器人企业。

但细究其中,李泽湘为何要从沉浸在校园里的研究学者,转化为亲身一线市场的创业教父,或许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01用钱砸不出独角兽,但可以造人才

近年来,移动机器人的融资热度一路高涨,从千万级别到数亿美元。屡屡创新高的融资金额,也诱发出公众一系列的灵魂拷问:

在移动机器人行业,公司融资之后,用于技术创新的有多少?

都说投资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创业的经验和资源,但这真的能套用在机器人行业?

成功孕育出大疆无人机之后,李泽湘一度被称为“大疆教父”。尽管当时的李泽湘已名声大振,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挖掘新制造时代的技术人才、企业家,因为他深知:

钱,是买不来技术,唯有自研。

细说机器人独角兽背后的“夜行者”李泽湘教授的故事

(图片来源:XbotPark微信公众号)

1992年,辗转于麻省理工学院(MIT)及纽约大学(NYU)后,李泽湘回到了国内的香港科技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留学经历,让李泽湘接触到海外科研与项目实践并重的教学。

而置身于浓厚的美国硅谷氛围中,也让李泽湘意识到,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聚集。

回国发展后,李泽湘发现,受到美国硅谷的“虹吸”影响,国内面临着人才流失和自动化学科建设缓慢的重重困境。

于是,李泽湘创立了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一边持之以恒地科研,一边培育学科人才。

1999年,李泽湘踏出了科研与市场结合的第一步,带着自己的学生团队创立了国内首家运动控制公司固高科技。

创业,对于李泽湘来说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磨练与积累。“当时自己什么都不懂,只会在学校上课,怎么写论文,怎么做研究。”

李泽湘曾回忆道,固高科技的经历,也让他更加清楚该如何平衡科研技术与市场需求

事实上,研究了海内外一众高校,李泽湘发现当下的科研技术转化率普遍都不高。

要解决这一问题,便是要把学生与技术推向市场去验证。

而大疆的成功,便是李泽湘产学结合的有力证明。

当大疆无人机已经享誉全球,甚至成为了中国创新技术的一张新名片时,李泽湘与大疆创始人汪滔选择了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

孵化出更多的科研人才,以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如今的大疆也逐渐把前沿的技术研发交给实验室的学生去做,有效地整合公司资源以及提高产品迭代效率。

创业的真的很难,一个人可能难以改变航道,但一群人可以。

或许对于李泽湘来说,孕育人才,将科研技术落地市场,是一趟永无止境的旅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02资本不愿投早期,只能自己扛着

“卖水的都可以诞生出首富,为什么做硬科技的就不能?”

令李泽湘心痛的,不是在移动机器人赛道中没有孵化出龙头企业,而是国内的厂家一直甘于代加工的角色。

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定价权,更无利润可说。

在李泽湘看来,苹果对于智能手机的创新与颠覆,是其占据70%利润的底气,而在大湾区就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何不尝试自研产品?

但从想法到产品落地,当中要经过上千次的试错和迭代,更何况要比别人走得快,就要加速迭代,这成本谁来抗?

“没办法,只能自掏腰包支持学生创业。尽管市面上有很多投资机构,但在产品研发早期,市场根本看不懂,也看不清个中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产业与资本的鸿沟,并不仅出现于初创早期,哪怕一些企业已经融资B轮,市场依旧看不懂新兴产品。

在投资机构眼里,“前沿技术”意味着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市场需求未明。但在李泽湘的立场来看,老师所要做的不是考虑失败的风险,而是判断学生团队的热情以及产品的可做性。

“把实验室的科研转化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要走很长一段路,有可能最后交给客户的产品与当初实验室所构想的完全不一样,但我们必须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扛着,对李泽湘来说或许是一种无奈,但也是奋然前行的必然历程。

但相较于创业失败的风险,李泽湘更看团队对细分品类的重新定义。

如今,在李泽湘的指导下,实验室已跑出一个又一个独角兽企业,包括屡次登顶电商大促销售榜首的服务机器人云鲸智能、占据箱式仓储机器人市场占有率90%的海柔创新、以通用型移动底盘机器人成功突围的松灵机器人……

在外人眼里,名师出高徒,李泽湘团队的成功是必然的。但经历了无数次困难与考验后,只有李泽湘自己清楚,成功不是单一的,缺乏半点迭代产品的耐心与信心,以及面对风险的勇气,都有可能黯然离场。

而这些创业成功的可贵品质与辛酸历程,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要填补科研与市场之间的空白,李泽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成立XbotPark,铸造“中国硅谷”

鲜有人知道,李泽湘也踩过雷。

在一次融资中,李泽湘在“创始人回购条款”的要求下,自掏几千万回购。从那以后,李泽湘决定不再碰对赌协议,也默默立下了打造安心的创业平台这一Flag。

2014年,李泽湘心中的愿景实现了。

在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及松山湖管委会的支持下,李泽湘教授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原工学院院长高秉强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教授等众多创业导师,创立了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部落。

创立之初,李泽湘所构想的是打通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高校资源,为年轻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理想的创业基地。

李泽湘曾多次说过,在大湾区,学生借助深圳、东莞的制造优势,以极低的成本和超越美国硅谷的迭代速度,打造出新一代产品。

有梦想、有指引、有实践,如今李泽湘所打造的XbotPark 已成功孵化出60多家企业,存活率达80%,涉及领域涵盖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行业应用等。

细说机器人独角兽背后的“夜行者”李泽湘教授的故事

李泽湘认为,当代年轻人对C端需求的洞察是敏锐且极致,但缺乏工作经验和供应链及市场的把控。而XbotPark 所要做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定义产品、整合供应链以及团队管理。

在李泽湘眼里,工业4.0之下,中国制造拥有无限可能。

美国硅谷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但就大湾区来说,已拥有超越硅谷迭代速度的能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剩下的便是带领学生穿过无人区,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往前推一把。

美国硅谷之父的故事源远流长,曾经鼓励着无数千禧年轻人,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中国硅谷之父”的故事,或许才刚刚拉开帷幕。

来源:高工移动机器人

除已声明原创作品外,本站作品均由网友自主投稿、编辑整理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选型/询价

在线选型报价小程序正加急开发中~_~,建议先关注我们公众号哟

交流社群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协作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