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市场表现差异化尽显

2022年开局,疫情反复,企业供应链及生产运输效率明显降低,此外芯片紧缺问题尚无好转、大宗商品涨价、地缘政治等因素,都对制造业供需两端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同时面对内、外部压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依旧坚挺,根据MIR DATABANK数据表明,2022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出货达65,749台,较于去年同期仍呈现20.5%的增长。

2019Q1-2022Q1中国工业机器人季度出货规模(台)

022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市场表现差异化尽显"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出货量计数包括:≤20kg 6-axis 、>20kg 6-axis、SCARA、Cobots、Delta

一季度市场的高速增长其实早就有迹可循。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强势复苏,但2021年下半年受大宗商品、原材料、人工及运输等费用持续上涨,芯片、减速机等机器人进口核心部件供应承压,部分机器人厂商2021年下半年货期大幅延长,订单延迟交付。因此2022年一季度大部分机器人企业在手订单需求充足,远超去年同期,有相当一部分出货是在交付上年三、四季度的订单。同时1-2月工业机器人整体下游需求景气,市场呈现较高增长态势。但进入3月份,疫情对市场的影响初现端倪,供给端和下游需求端同时收紧,市场增势趋缓,整体来看一季度市场增速略低于我们在2021年底预期的25%。

01

一季度工业机器人出货高速增长

市场表现差异化尽显

从行业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锂电、医疗、半导体、物流等先进技术行业需求依然旺盛。但3C、一般工业(家电、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受消费萎靡、大宗商品涨价、生产及运输受阻、出口萎缩等影响较大,需求减弱。

根据MIR DATABANK数据表明,2021年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近6万台(含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用量占大半、且新能源相关份额逐年提升。2022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4倍,涨势迅猛,>20kg 6-axis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大幅增加。

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工业机器人出货仅占整体出货的不到6%,未来市场空间很大,MIR 睿工业预计2021-2025年复合增速在50%左右。一季度受益于市场供需两旺,动力电池企业产能扩张持续升温,带动SCARA及6-axis分别在电芯装配、模组&PACK工序段应用需求的同步增长。

中国目前已经是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2年以来,英特尔、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厂商纷纷宣布扩产计划。半导体行业不管是在硅片还是晶圆制造、封测环节都开始批量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作业或者物料转运。

受疫情拉动,医疗相关领域如医疗器械、医药生产、医疗耗材等多个细分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增多。其中,核酸检测分析、鼻/咽拭子生产、抗原试剂盒组装、消杀防护用品生产、疫苗制备等疫情带来的医疗相关需求暴涨,拉动SCARA、Cobots等的应用。就目前疫情形势来看,这一需求将持续至二季度。

从机型结构来看,一季度>20kg 6-axis、SCARA、Cobots出货高速增长,≤20kg 6-axis及Delta表现不及预期。

2019Q1-2022Q1工业机器人各机型出货同比增速

022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市场表现差异化尽显"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20kg 6-axis主要系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应用增多,一季度出货同比增长超30%。

SCARA主要受锂电等行业需求拉动,此外受疫情带动,在医疗相关领域也有大幅增长。

Cobots在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半导体、化学制品等工业领域表现亮眼,此外在非工业市场如餐饮、教育、医疗健康、电力、新零售等领域持续稳定出货。

≤20kg 6-axis受电子行业、一般工业投资及出口放缓影响,一季度增速相对平稳。

而 Delta 机器人多用于食品饮料及日化等领域,一季度受消费疲软影响,同比呈现下滑态势。

02

涨价潮侵袭,工业机器人厂商相继提价

2021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兴起涨价潮,行进至2022年一季度更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MIR 睿工业观察,此轮涨价并非是针对所有客户的无差别涨价,总结来说外资普遍涨价幅度较高,内资则主要为头部企业进行涨价。在探讨涨价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整个市场的涨价逻辑。

为什么涨价?

工业机器人产品价格受成本和供需关系的共同影响。成本方面,一季度原材料及运输费用大涨、企业停摆及人工成本增加、关税、贸易战等因素使得机器人的制造及销售成本大幅增加。供需方面,一季度下游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整体需求依旧强劲,俄乌战争及疫情等更加剧了供需关系的失衡,订单有余而货不足成为市场主要矛盾。内外资厂商涨价主要是为对冲供应链成本压力,同时近几年来,内资厂商为抢占市场,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此番涨价也有利于改善其利润水平。

谁在涨价、怎么涨?

早在2021年,外资厂商已开始一轮涨价。其中欧美系厂商如ABB、KUKA等面临更大的供应链压力,率先涨价;2022年开始以四大家为首的外资厂商价格继续攀升。再看国内厂商,2022年一季度汇川发布公告,对全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行价格调整,价格涨幅约5%-8%,且已于2022年4月15日开始生效,打响了国产机器人涨价第一枪。随后,埃斯顿、新时达等也相继加入涨价阵营。也有部分国产企业自己消化成本压力,继续放量抢占市场。

为什么头部国产企业会率先涨价,MIR睿工业认为,汇川、埃斯顿等这些头部厂商已逐步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接受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盈利压力,因此在市场涨价的大环境和在客户端已形成的相对较高话语权的支撑下,率先采取了涨价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企业对外涨价并不是无差别的涨价,通常针对大客户不会涨价,小客户价格策略则会收紧。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机器人厂商同终端客户之间的博弈过程。

涨价是把双刃剑。

涨价对本体厂商的有利影响在于,适当的涨价可以改善机器人企业的盈利情况,尤其对国产机器人企业来说,可让行业内产品价格及利润水平回归理性区间。不过另一方面,国产机器人涨价可能削弱自身价格竞争优势,但可以通过发挥货期及本地技术服务优势,抵消价格上涨的影响。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涨价对国产机器人厂商而言是利大于弊的。对外资企业来说,四大家的涨价及缺货将为其他外资品牌创造市场机会,新形势下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不利影响在于,目前市场对产品涨价的态度仍需要时间验证,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需求可能延后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会存在。

03

熬过惊雷不断的一季度

2022年二季度及全年市场还会好吗?

MIR 睿工业预测,二季度市场可能呈现同比下滑趋势。在目前国内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二季度市场存在多重隐忧。

● 供需两端仍将受疫情影响而损失活力,目前来看,外资机器人企业受新能源汽车、锂电等需求拉动,虽然订单需求相对充足、但面临较严重的缺货现象,且短时间内并不会得到改善。内资机器人厂商虽货期相对稳定、但系一般工业等市场投资减弱的影响,目前来看二季度订单相对乏力。

● 在过去两年里,由于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承接了较多海外订单。但目前随着海外疫情转稳,生产生活已逐渐恢复,而中国受疫情影响严重,生产及运输受阻,之前海外疫情为中国带来的出口红利正在消退。尤其以越南为首的东南亚国家,凭借地理位置上临近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及便利的海上交通运输条件,在很多轻工业领域都跟中国企业展开了激烈竞争,那些之前流到中国的订单又开始流到其他国家。

● 此番疫情可能继续加快中国部分制造企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

● 2021年二季度市场基数较大,2022年同期市场增长乏力。

022年一季度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不及预期,市场表现差异化尽显"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当然,中央及各地政府也在出台一系列疫情应对及经济刺激措施,以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疫情会使得原本的市场需求延后释放,倘若疫情在5、6月份得到有效控制,三季度市场将开始恢复性增长。类比2020年初疫情的情况,MIR睿工业乐观地认为2022下半年市场将迎来一波反弹,预计2022年全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在15%左右。

短期而言,伴随疫情稳定,2021年三季度以来碳减排压力下部分制造业受限的扩张需求有望在2022年释放。半导体、新能源相关行业、物流等领域产能将持续扩张并撬动2022年市场增量,一般工业领域等传统市场也将陆续复苏带来设备升级改造需求。

中长期来看,疫情促使制造企业自动化改造需求及意愿加强、2021年底《“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专精特新”政策对先进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人口结构及用工成本等因素的挤压、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诉求、工业机器人产品易用性、智能化及配置效率的提升、资本市场的助力等都将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继续稳健增长。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近两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基数相对较大,行业未来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无论从政策的顶层设计还是从需求来看,中国正处于制造业由大转强的升级期,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几年成长确定性较好且远未达到天花板。

来源:MIR睿工业

除已声明原创作品外,本站作品均由网友自主投稿、编辑整理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选型/询价

在线选型报价小程序正加急开发中~_~,建议先关注我们公众号哟

交流社群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协作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