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我国机器人行业该如何借势扬帆起航?

“十四五”:我国机器人行业该如何借势扬帆起航?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从规模上看,2016年至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

在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业界对“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向往。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并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增长100%,即450台/万人以上。

《规划》一出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也让行业企业为之振奋。那么目标该如何实现?我国机器人行业又该如何借势扬帆起航?这也引发行业企业的新一轮思考。

▍行业发展良好 前景更是喜人

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百度发布的“EasyDL手势识别机械臂”成为服贸会上的焦点。

据百度介绍,基于百度EasyDL零门槛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定制的手势识别模型,是通过软硬一体方案完成边缘部署集成在机械臂中,能够实现对手势的识别及实时互动。该机械臂可以在工业生产中替代质检岗位人员,又快又准地完成产品质检、分拣等任务,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显然,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其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而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给出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成果: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快速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

此外,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也被认为是衡量国家制造业自动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千亿,中国大陆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126台/万人的近2倍。对此,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我国未来工业机器人销量会维持20%左右的增速。

而除了工业机器人,从浩瀚太空到万米深海,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国之重器到百姓生活,机器人正打开人类生活的新世界。“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接触经济’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智能接待、无人清洁消毒、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需求增加,这为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带来了新需求,让服务机器人在各领域加速渗透。”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相较于2020年,2021年机器人行业融资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无论从融资笔数还是融资金额来看,服务机器人领域无疑都有最亮眼表现。2021年4月,达闼机器人就完成了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也成了2021年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最大融资。

《规划》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告诉记者,节卡机器人已实现9大核心技术,6大核心算法,超300项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博会大奖、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称号、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奖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超百项荣誉。

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再加之小批量多品种的精益生产方式逐步替代标准化作业模式,这些都对机器人及自动化加工装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节卡作为协作机器人的重要厂商也将结合丰富的应用案例,努力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与国外竞争的综合实力。”常莉说。

▍实现目标 短板亟须补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在这样的产业基础上,《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不是就很容易实现?又该如何实现?

对此,王卫明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在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机器人关键部件都实现了突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着重促进了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大幅拓展集成应用,通过科创板等方式加速壮大骨干企业,那么“十四五”期间,就需要重点解决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并不断提升高端供给能力。为补齐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规划》提出,要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

对此,常莉告诉记者,虽然我国仍有部分高端制造业面临“卡脖子”问题,但协作机器人经过近10年的追赶,其技术和产品已均可对标国际。如节卡机器人已实现了全球汽车产业链、3C半导体、电器制造、新能源等工业场景,以及餐饮、医疗等新业态的规模化落地。同时,节卡依托优质产品和卓越的品牌口碑,产品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客户超3000家,而这些技术应用突破正得益于产学研的联合攻关。

节卡机器人已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创新设计联合研究中心”“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等联建机构,借助各自的资源与人才优势把工业设计、产品研发、技术研究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开展颠覆式创新,帮助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全面助推产业升级,为节卡机器人产品提供了高品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系统设计能力欠缺也在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对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提出,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达闼机器人在2015年创立,正好是“十三五”规划发展的最佳时期。2020年12月,达闼正式对外发布了云端机器人操作系统-HARIX OS海睿,这是继电脑Windows、手机Android和iOS之后,全球首个面向机器人的操作系统。

“这个为人工智能行业和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开发的训练实验平台,不仅达闼自研的云端机器人适用,第三方机器人、IoT设备都可以接入到操作系统中统一赋能管理。”黄晓庆说。“目前,携手众多生态合作伙伴,达闼云端智能机器人服务正为零售、医疗、地产、公共事业、智慧城市、健康颐养及其他各垂直应用领域客户提供服务。”

补上短板,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不过,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所说,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因此,我们还要按照《规划》提出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机器人产业的崛起还需要更多维度的努力。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2年01月28日 第 5 版)

除已声明原创作品外,本站作品均由网友自主投稿、编辑整理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选型/询价

在线选型报价小程序正加急开发中~_~,建议先关注我们公众号哟

交流社群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协作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