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在发展机器人的大环境上,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有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

然而,随着产业的逐渐壮大,专利侵权和纠纷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近日,美国扫地机器人厂商iRobot在美国发起扫地机器人专利大战,将11家企业诉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诉称这11家企业侵犯了iRobot持有的6件与扫地机器人相关的专利。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iRobot扫地机器人

无独有偶,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产权纠纷也愈演愈烈。在常州,机器人产业作为特色产业,2015年产量超过8000台,产值达15亿元。但是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常州市知识产权局处理的547件案件中,就有32件直接涉及机器人和智能硬件产业领域的专利侵权和纠纷。

由于维权周期长、维权成本高等问题,遭遇侵权的企业往往维权积极性较低,这在客观上妨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国内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机器人专利概况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截至2014年底,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已超过6万件,去重后为3.5万余项。1985年中国制定了《专利法》,工业机器人专利开放申请。据统计,中国自 1985 年以来共申请机器人专利 68000余件,其中国内申请专利有 61121 件,国外申请人申请专利申请共 7080 件,其中52%的申请来自日本企业。

虽然中国申请人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在专利申请构成、专利质量和授权专利的稳定性上与外国申请人有着一定的差距。如abb 公司在中国地区有效的专利数量占其专利申请的 67.4%,而无效专利仅占 14.1%。中国前几位申请人的平均专利年龄为5.05年,而国外著名公司在中国机器人领域的平均专利年龄为6.59年。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的专利数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企业在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实力,但这一量化的表述对于专利质量的评价还具有不全面性。如在中国布置专利最多的国家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其中日本以超过52%的专利占比排名第一,但行业内赫赫有名的ABB连前十都没能挤进去。专利数量只是一个侧面,ABB虽然专利数量并不多,但是掌握的大多是核心技术,因此依然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与之相比,国内机器人的专利更多的是集中在机器人机构方面,在机器人元器件、控制与调节、电数字数据处理技术、服务机器人十分欠缺,还需加大研发力度。

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虽然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是质量和数量实在不容乐观。2015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为153个;2016年初至5月4日,服务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为5个。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截至2016年5月4日,服务机器人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为272项,占比54.51%;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为152项,占比为30.46%,外观设计为75项,占比为15.03%。

而以刚打响专利战的iRobot为例,这家美国扫地机器人公司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约15%,它在美国就拥有超过300件专利,而在全球,它拥有的专利数已超900。

海外企业整体创新实力强,具有很强的专利布局意识;国内申请人的整体创新实力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意识以及海外专利布局意识有待提高。

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1972年,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2—1985年的萌芽期;1985—2000年的技术研发期;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期。

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运动学和轨迹规划等技术,某些关键技术甚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当前我国机器人行业的整体水平依然堪忧。在日前刚结束的第四届机器人峰会上,新松机器人董事长曲道奎在提及国内机器人发展现状时,指出虽然我国号称“拥有”3000家机器人企业,但是其中真正做机器人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还在做中低端的零部件、设备、专机,完全没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控制系统、软件、语言系统、离线编程。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吴旭指出现在的服务机器人太过偏重娱乐性,连最基础的人机协作问题都没有解决,“服务机器人没有手,就只能唱唱歌”。

此外,我国机器人目前主要处于行业低端,高端机器人严重依赖进口,尤其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大部分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国内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抄袭、剽窃等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本土机器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如何改善产权保护现状

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地方和企业一直致力于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提升机器人专利的质量水平:

1.国家设立产权保护中心

2017年1月,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立的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户江苏省常州科教城。

中国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立的全国首个针对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也是常州科教城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常州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在中国处于特色领先地位。目前中心人员已经配置齐备,即将正式运行。

据了解,中心运行后,将建成集专利申请、授权确权、调解执法、预警导航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立足常州、辐射全国,推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2.地方自发组建产权联盟

为加强机器人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机器人发展,2017年 5月8日,由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安徽工程大学等12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安徽省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正式成立。

机器人企业专利“组团”孵化、构建集中许可授权的专利池、专利“打包”吸引资本进场等“游戏新玩法”被写进了联盟今年的工作计划。业内人士分析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全省唯一一个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将会把创新资源集聚涌动的芜湖机器人产业送上新的发展风口。

据悉,联盟组建后将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专利协同运用为基础,通过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合作,发挥联盟集体力量,提高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安徽省机器人行业市场良性竞争。

3.企业在海外收并购技术型公司

毋庸置疑的是,收并购和国有化将成为2017年国内机器人行业的市场主旋律。收并购国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的研发团队以及领先的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也有助于国内企业快速扩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也是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便捷之路。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机器人领域共有48家企业收购行为,8家公司的并购涉及金额超过5亿美元,5家公司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不乏中国厂商的身影,如:

美的收购库卡

浙江万丰科技收购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Paslin

埃夫特收购意大利EVOLUT

埃斯顿入股意大利EuclidLabs SRL瞄准3D视觉领域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韩国乐博乐博机器人

努力构建机器人行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消除产业发展痛点

其他保护思路

在发展机器人的大环境上,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是重中之重。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李玉光曾针对此问题提出过一些保护思路:

1.依靠市场的力量,让中小微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2.政府则着力在法律法规、社会服务和维护市场环境方面做好优化工作;

3.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及时修改知识产权法律中的有关条款,提高侵权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

4.强化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维权援助;

5.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不应把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当成是一个研发规划来看待,而是应当成一个助力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平台去发展。而对机器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将决定这个平台的发展上限,将决定我国制造业的未来

除已声明原创作品外,本站作品均由网友自主投稿、编辑整理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选型/询价

在线选型报价小程序正加急开发中~_~,建议先关注我们公众号哟

交流社群 在线客服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协作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欢迎您!